智慧武汉地理信息大数据中心正式上线服务
2016-09-23 11:04
武汉规划协会
9月22日,由市国土规划局负责完成的智慧武汉时空信息云平台(天地图•武汉)服务高校、企业发布会在洪山宾馆举行。来自全市委办局、高校代表、企业代表共200余人参加了会议。
智慧武汉时空信息云平台是智慧武汉建设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是我市“互联网+”产业创新工程的重要内容,是推动数字武汉向智慧武汉迈进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其构建的地理信息大数据中心是我市《武汉市大数据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4-2018)》中明确提出重点建设的8大云数据中心之一。2012年,我市编制完成《武汉智慧城市总体规划与设计》,其中,将地理空间信息被列为智慧武汉建设的基础设施,其核心就是要建设时空信息云平台。2013年,武汉市被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列为全国首批“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试点城市,项目旨在统筹全市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形成时空信息大数据,以我市统一的地理空间框架为基础,建立时空信息云平台,为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在线、集约、智能的信息服务。项目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湖北省测绘地理信息局、武汉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建设周期为2014-2016年。项目牵头单位为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主要承担单位为武汉市地理信息中心。2014年3月18日,市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成立市智慧武汉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领导小组的通知》(武政办〔2014〕34号)。
根据国家测绘局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市国土规划局、市地理信息中心抓紧推进项目建设。数据类型不断丰富,创新发展了覆盖全市的政务电子地图和静态三维地图,对2000年以来历年遥感影像、主城区及新城区城关镇800平方公里三维模型、全市200万条地名地址,以及全市道路、水系、山体等进行了集成建库。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以地理信息为载体的多源数据融合,融合了全市人口、工商企业以及民政、卫生、教育、金融等专题信息;同时,构建了影像、人口、房屋等时空数据库,集成视频、位置、气象等多种传感器信息,初步构建了全市地理信息大数据中心,并对政府部门全面开放,对社会公众部分开放。采用云计算技术构架,建立了统一的资源池和数据库集群,按照建设智慧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要求,研发了时空信息云平台,提供各类标准的数据服务、功能服务、基础设施服务、二次开发接口服务、在线制图,以及地名地址匹配引擎、业务流引擎、大数据分析工具等,实现了泛在网络环境下高效稳定地理信息服务,为各类政务应用、政府数据公开服务和公众服务提供了平台支撑。
目前,云平台在服务政府、企业与公众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在政务应用方面,建立了时空信息云平台政务门户,有力地支撑了智慧社会管理、智慧水务、智慧税务以及智慧工地、智慧电梯等各项重点工程的建设,提升了行业应用的智能化水平,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在公众服务方面,建立了时空信息云平台公众应用门户——“天地图·武汉”。以“天地图·武汉”为基础,按照“互联网+”的思想,搭建了智慧武汉菜场公益地图系统,通过公共服务地图的推广和应用给市民带来更为便捷的生活;建立了武汉市规划一张图系统公众版,为市民查询规划用地性质、学校、医院、公园、绿地等公共设施的分布情况提供了可视平台,为市民参与规划奠定了基础;建立了“武汉地理”微信公众平台,为社会公众提供了更为便捷的、多元化的地理信息服务,开展的一系列测绘地理信息活动更是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参与。
同时,编制完成了湖北省地方标准《政务电子地图数据规范》和武汉市地方标准《武汉市空间管理基础网格编码规范》,还承担了国家测绘行业标准《城市政务电子地图技术标准》和国家标准委第一批试点项目“武汉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的编制工作,地方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
智慧武汉时空信息云平台的建设,充分利用了武汉本地高校企业的技术与科研能力,促进了信息化与城市各要素的深层次结合,促进了以地理信息产业为代表的战略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我市地理信息产业的升级转型。在武汉市今年8月份审议通过的《关于实施“十大计划”加快建设具有强大带动力创新型城市的意见(草案)》中,“智慧城市”建设被列为“十大计划”之一。下一步,项目建设将进一步发扬“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努力成为全国典范,推动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的升级,助力“十大计划”,将武汉建设成为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
智慧武汉时空信息云平台是智慧武汉建设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是我市“互联网+”产业创新工程的重要内容,是推动数字武汉向智慧武汉迈进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其构建的地理信息大数据中心是我市《武汉市大数据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4-2018)》中明确提出重点建设的8大云数据中心之一。2012年,我市编制完成《武汉智慧城市总体规划与设计》,其中,将地理空间信息被列为智慧武汉建设的基础设施,其核心就是要建设时空信息云平台。2013年,武汉市被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列为全国首批“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试点城市,项目旨在统筹全市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形成时空信息大数据,以我市统一的地理空间框架为基础,建立时空信息云平台,为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在线、集约、智能的信息服务。项目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湖北省测绘地理信息局、武汉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建设周期为2014-2016年。项目牵头单位为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主要承担单位为武汉市地理信息中心。2014年3月18日,市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成立市智慧武汉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领导小组的通知》(武政办〔2014〕34号)。
根据国家测绘局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市国土规划局、市地理信息中心抓紧推进项目建设。数据类型不断丰富,创新发展了覆盖全市的政务电子地图和静态三维地图,对2000年以来历年遥感影像、主城区及新城区城关镇800平方公里三维模型、全市200万条地名地址,以及全市道路、水系、山体等进行了集成建库。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以地理信息为载体的多源数据融合,融合了全市人口、工商企业以及民政、卫生、教育、金融等专题信息;同时,构建了影像、人口、房屋等时空数据库,集成视频、位置、气象等多种传感器信息,初步构建了全市地理信息大数据中心,并对政府部门全面开放,对社会公众部分开放。采用云计算技术构架,建立了统一的资源池和数据库集群,按照建设智慧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要求,研发了时空信息云平台,提供各类标准的数据服务、功能服务、基础设施服务、二次开发接口服务、在线制图,以及地名地址匹配引擎、业务流引擎、大数据分析工具等,实现了泛在网络环境下高效稳定地理信息服务,为各类政务应用、政府数据公开服务和公众服务提供了平台支撑。
目前,云平台在服务政府、企业与公众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在政务应用方面,建立了时空信息云平台政务门户,有力地支撑了智慧社会管理、智慧水务、智慧税务以及智慧工地、智慧电梯等各项重点工程的建设,提升了行业应用的智能化水平,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在公众服务方面,建立了时空信息云平台公众应用门户——“天地图·武汉”。以“天地图·武汉”为基础,按照“互联网+”的思想,搭建了智慧武汉菜场公益地图系统,通过公共服务地图的推广和应用给市民带来更为便捷的生活;建立了武汉市规划一张图系统公众版,为市民查询规划用地性质、学校、医院、公园、绿地等公共设施的分布情况提供了可视平台,为市民参与规划奠定了基础;建立了“武汉地理”微信公众平台,为社会公众提供了更为便捷的、多元化的地理信息服务,开展的一系列测绘地理信息活动更是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参与。
同时,编制完成了湖北省地方标准《政务电子地图数据规范》和武汉市地方标准《武汉市空间管理基础网格编码规范》,还承担了国家测绘行业标准《城市政务电子地图技术标准》和国家标准委第一批试点项目“武汉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的编制工作,地方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
智慧武汉时空信息云平台的建设,充分利用了武汉本地高校企业的技术与科研能力,促进了信息化与城市各要素的深层次结合,促进了以地理信息产业为代表的战略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我市地理信息产业的升级转型。在武汉市今年8月份审议通过的《关于实施“十大计划”加快建设具有强大带动力创新型城市的意见(草案)》中,“智慧城市”建设被列为“十大计划”之一。下一步,项目建设将进一步发扬“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努力成为全国典范,推动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的升级,助力“十大计划”,将武汉建设成为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