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为保障风廊畅通 大多限高限密加绿

2016-02-22 11:28
武汉规划协会
    近日,北京市规划委对外发布消息称,为了摆脱雾霾的持续困扰,未来北京将形成一套完善的通风廊道网络系统,以提升建成区整体空气流通性。其实,在北京之前,已有上海、武汉、福州等多个城市规划提出或正在进行城市通风廊道的建设,从已有的规划举措看,为更有效的引风入城,各地大多选择采取限制楼高、建筑密度,以及增加绿化等方式。
    据专家说法,风是流体力学,和水一样需要一个通道,如果风速到达城市减慢,不仅不利于污染物扩散,还会形成热岛效应。城市规划中以往考虑的公园是作为块状出现,而根据《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中列明的城市通风廊道(风道)的定义及功能,真正有风道作用的应该是形成绿廊的生态综合体,可能包括廊道、湿地、公园等,近年来各大城市对风廊的规划都考虑到这一点。
    按北京市规划委的表述,北京市正在利用通风潜力较大地带,完善中心城区通风廊道系统,以提升建成区整体空气流通性。为达到以上所提到的“整体空气流通性”,北京市的规划中提到5条廊道处处见绿见公园。例如即将改善西北部通风环境的第一条廊道,将从植物园开始,至昆明湖,经昆玉河,穿紫竹院公园、动物园一线,最终抵达玉渊潭,沿线串起了多座公园和大面积绿地。
    再例如福州,在规划城市通风格局上,整体性体现的较为明显。上月,福州市规划局对外公布《生态福州总体规划》,要构筑“两环两廊五楔网状系统”自然生态总格局。这个生态系统里,有“一轴十廊、一门多点”的通风布局来通过降低热岛效应、增加城市通风廊道,还有58座山体、21个湖面、水库组成的环城绿带,整体规划城市生态。
    除了风廊的整体性,还要考虑其实际对城市防霾降温的效果。由于城市规模的扩大,大批高层建筑成排成片的林立在城市中,从郊区、湖泊等环境吹来的风正好被阻挡在行经路线上,造成城市中心的污染物长时间停留,也加重夏天热岛效应,因此要引风入城还需要风口不能有建筑物阻挡。针对这个条件,多个城市在规划中也提到限制楼高、建筑密度等方式来应对。
    北京此次总体规划修改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和城市增长边界,将市域空间划分为生态红线区、集中建设区和限制建设区,制定差别化的管控目标和管控措施。根据该规划,生态红线区面积初步划定为市域面积的70%以上,集体建设用地减量还绿、规划生态廊道建设等都在其中。该区域“原则上是只增不减,严格禁建与生态保护无关的建设活动”。规划还规定,通风廊道上游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不宜进行大型的建设开发;划入通风廊道的区域要严格控制建设规模。
    西安在规划中提到,河流及交通生态廊道外侧200米范围内的建筑用地,建筑高度按阶梯状、向廊道外侧递升的原则进行控制以保证城市通风需求。还有雾霾困扰比较突出的济南,规定在3个廊道绝对不能再建高楼,即使建林地,也得考虑建什么样的林地,比如一些低矮的林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