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观感

2011-10-10 08:35
武汉规划协会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年会是我国城市规划领域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学术盛会,每年举办一次。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年,9月20日,金秋时节,在曾经十朝古都的南京城南,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和南京市政府共同举办、为期三天的2011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年会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拉开帷幕。本届年会选择“转型与重构”为主题,旨在通过学术研讨,推动规划创新,以更好地承担起当前我们所处的转型时代所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
      来自全国各地规划建设主管部门的领导、规划编制单位的技术人员、大专院校的师生及国外和港澳地区的专家学者3500多人欢聚一堂,共同参加了本年度规模空前的学术盛宴。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省长何权、联合国人居署代表沈建国、南京市人民政府市长季建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特别顾问周干峙到会致辞。围绕着“转型与重构”的主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江苏省委常委杨卫泽、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郑时龄、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立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规划师唐凯、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中共中央委员林树森8位领导及专家,在全体大会上做了精彩的发言。全体大会由王静霞主持。
      此次是历年参会人数最多,且论文数量最高和质量较之以往更高的盛会,年会共征集到论文1786篇,其中评选出年会宣读和交流论文1000篇,并统一收录在2011中国城市规划论文集里。今年的年会仍然采取学会与地方政府联合举办的方式,年会以全体大会、14个专题会议、9场自由论坛、5场特别论坛、3场高端论坛、2个行业工作会议、1个规划学术沙龙、1个主题展览和专业考察相结合的形式,系统交流一年来全国各地在城市规划研究、规划管理、规划设计等领域的最新成就,聚集的都是城市发展中的各类热点、难点问题。在全体大会上仇保兴、杨卫泽、郑时龄、孙立平、魏后凯、唐凯、张锦秋、林树森8位专家分别作了《大会报告》、《催生新产业、汇聚新人才、塑造新城市---建设給历史留驻精彩留下赞叹的新南京》、《规划并建设千年城市,上海的城市发展思考》、《营造良好的城市社会生态》、《新时期中国城市转型战略》、《规划并建设千年城市,上海的城市发展思考》、《营造良好的城市社会生态》,《新时期中国城市转型战略》、《开展规划评估,促进规划改革》、《和谐共生的探索—西安城市文化复兴中的规划设计》、《城市增长与城市发展》的大会学术报告,各位大家站在不同角度精辟地阐述了其各自独到的观点,尽显大家风范。
      会议期间,还同时举办了以“转型与重构为主题的2011全国城乡规划编制科研教学成果展”。
专题会议中有27篇特约主题报告和133篇学术论文分别围绕区域规划研究、城市文化、控制性详细规划、住房建设规划、小城镇与村庄规划、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安全、青年论坛、城市总体规划、规划管理、低碳规划、城市设计、城市交通规划、风景园林规划、城市规划学科建设等当前城市规划中面临的一系列热点和难点,进行了广泛交流和研讨,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理论与实践结合,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性氛围,信息量大、参与度高,极大地调动了入会代表的参入研讨的热情和创新精神。
      我们重点通过对133篇专题会议报告各省市所比例的统计,总结出专题会议报告有如下特点:一是经济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深圳等)与年会举办地论文占比例较大,就其原因经济发达为当地规划人员提供了能较好开展规划研究的客观环境,且人才集中,具国际视野,可作为其他城市参考的典范。二是围绕文化遗产及自然遗产保护、服务弱势群体(老年及中低层收入群体)、环境保护(低碳等)、住房问题、城乡统筹等热门话题的论文所占比例较大。三是特殊视角如“小井盖、大问题”等论文,出发点虽小但影响较大,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成为新视角。
      从以上的分析,总体来说,规划设计人员思维的触角更加朝民生保障、环保低碳、城乡统筹等角度发展,小到日常生活所需,大到城市整体规划,思维更加活跃,并能结合各地特征,各抒己见,具有较强前瞻性和借鉴性。
      自由论坛气氛热烈,与会代表围绕《“美好城市”Vs.“城市病”》、《“城镇化”与“城中村”》、《总体规划向何处去》、《低碳交通》、“《宅时代”快乐规划》、《聚焦规划评估》、《蜕变中的规划编制队伍》9场主题自由发言,争鸣不断。 本次自由论坛的议题更加开放,如其中有一场主题为“宅时代”快乐规划,针对的就是信息时代,越来越多的人们“宅”在家里就可以工作、生活,而城市空间的需求也在随之发生变化,“宅时代”的城市公共空间,应该如何规划?这些课题都很新颖,具有时代挑战性。
      年会还开设了《城乡规划一级学科与行业发展》、《重大事件促进城市转型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3场高端论坛。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和香港规划师学会学会联合主办,合作推出《城市的转型与重构:香港个案》、《凤凰城市论坛——全媒体时代与城市规划》、《生态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经验》、《共建以人为本的城市生活:香港与澳门青年规划师的互动工作坊》、《国际最新学术进展: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特别论坛。在与香港规划师学会联合主办的“共建以人为本的城市生活:香港与澳门青年规划师的互动工作坊”特别论坛上香港规划师学会青年规划组和澳门城市规划学会希望借助这次研讨会,以短片、图片、讨论及其他多媒体互动方式,与大家探索城市发展规划的愿景,分享规划工作中的爱和恨,共同探讨城市转型与重构所带来的机遇及挑战。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改革与创新专家论证会、小城镇规划学术委员会工作会议同期在年会期间举行。
      会议期间南京大学还主办了以规划实践与规划教育为话题的规划学术沙龙。本次规划学术沙龙旨在为全国青年规划师提供交流平台,为规划专业学生提供了解职业动向和学术方向的机会,并以此庆祝南京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成立35周年。
      最后大会还特意安排了四条专业考察线路,就“现代宜居人文绿都、龙盘虎踞古都格局、十朝都会古今风貌、高品质城乡新都会”进行了学术考察,4条专业学术考察线路的选择,全方位展示南京特色,也相对集中体现了南京在历史文化、生态绿色、现代化建设等方面的资源和特点。考察过程中,主办方还对参与考察的规划师进行“南京特色”问卷调查活动,以更好听取全国同行的意见建议。精彩的学术考察活动让与会代表充分感受南京规划建设的成就。
      与会代表认为低碳、绿色是成为本届年会的最大亮点。 “气候变化、低碳经济、低碳城市、低碳规划”、“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证城市的碳排放量实现零或负增长,如何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实践低碳规划的技术”等话题也是本届年会重点关注讨论的内容。为了践行绿色低碳的规划理念,本次会议利用既有公交系统,组织与会代表的出行,所有参会人员,包括参会的国家住建部、省市领导和专家都乘坐地铁参会。”整个年会倡导节能低碳理念,会议尽量少用纸张,提供短信通知服务,年会论文集以光盘刻录发放,主题展览均采用简装标准展板,为与会人员就餐提供盒饭等,多方面打造“低碳年会”。 让路、省钱、不扰民,南京规划年会的“三大奇观”,实在不是一个“规划秀”,把公共利益考虑在前,按照民众意愿行使公共事务,应该会越来越多地占据我们的城市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