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普办莅临武汉市测绘研究院开展地理国情普查工作调研
2014年8月12日,全国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国普办”)统计分析组组长、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院长张继贤、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刘纪平等一行六人到武汉市测绘研究院开展地理国情普查统计分析和影像解译等工作调研。会议由武汉市测绘研究院院长肖建华主持,湖北省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湖北省测绘地理信息局总工程师郭建华、武汉市国土规划局总工程师田燕、武汉市测绘研究院党委书记肖辉、武汉市国土规划局测勘处副处长赵中元等参加了调研活动。国情专班、技术质量部、遥感中心、信息中心、地图编研中心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了调研座谈会。
地理国情统计分析工作是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重要内容,包括基本统计、综合统计、专题分析评价以及变化监测等四个方面。其核心是以地理国情普查和基础测绘成果为基础,结合相关部门的专题数据,从资源分布与利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区域经济潜能、生态环境与协调性、城镇化发展五个方面,构建综合统计体系,实现从测绘地理数据到地理国情信息到国家决策服务的转化和提升,最后形成包括皮书、指数、报告、图件等一系列成果,为政府、社会公众和企业服务。
武汉市测绘研究院在去年完成东湖高新试点基础上,今年全面铺开市、区两级普查工作。截止8月份,已基本完成中心城区及开发区1600平方公里普查工作,完成25家单位专题资料收集和局系统资料收集工作,并开始市级资料上图工作;借鉴东湖高新试点统计分析经验,开始筹划全市五个方面10余项综合统计分析研究课题;提前谋划普查之后的监测方案,与武汉大学合作开展遥感变化检测研究,着手编制“十三五”专项规划,力争以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为契机,促进测绘地理信息事业的转型升级。
会前,郭建华总工、田燕总工、肖建华院长、肖辉书记陪同国普办调研组一行视察了市测绘院国情普查工作现场。座谈会上,田燕总工致欢迎辞,对国普办的到来表示感谢,希望通过此次调研,对武汉市地理国情普查给予指导和帮助,对下一步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多的思路和建议。罗名海副总工从工作起步、准备、试点、铺开及存在问题和几点请求等6个方面汇报了武汉市地理国情普查工作的基本情况。肖建华院长提出武汉市地理国情普查工作有比较好的基础,必须保障普查成果的质量,按国普办要求扎实做好统计分析工作,促进地理国情普查向地理国情监测的转变,建立常态化的工作机制。
国普办调研组成员就武汉市地理国情普查各项工作提出了宝贵意见。刘纪平副院长认为武汉市地理国情普查具有武汉特色,领导重视、基础扎实、按普查时间节点要求积极推进了各项工作,特别是东湖高新试点,实现了“边普查、边应用”的宗旨。建议武汉市将这次普查资料放入新一期《地理信息蓝皮书》中,既是普查成果的汇总,又是普查工作的宣传。基于全国普查工作一、二批试点技术标准和最终技术标准差异较大的问题,建议武汉市普查工作要按照国普办技术标准实施,优先完成国家要求内容。普查成果要保持与国家、省级标准的统一,以县(区)级行政单元进行统计和汇交,并与相关部门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作为普查成果对全社会发布的依据。
张继贤院长作了总结发言。一是充分肯定武汉市的工作。指出武汉市地理国情普查走在全国前列,领导重视、认识到位,思考面宽、工作扎实,技术先进、队伍素质高,试点工作流程全面、成果初见成效,整体工作超前、重视成果应用,并提前谋划了测绘地理信息事业的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二是简要介绍了地理国情监测总体构想。国家局对地理国情监测的总体设计是“十二五”起步,“十三五”常态化运作,以普查成果为基础、紧密结合国家需求,建立一套数据体系,形成 “空、天、地”的监测网络。三是着重指出统计分析工作重点。普查和监测的意义在于成果应用,成果应用则主要通过统计分析来实现。国普办确定了“五大方面,203项指标”的统计分析任务,以“图、皮书、系统”等形式表现,强调统计分析数据应以普查成果为主,其他部门数据作参考。四是提出统计分析与监测体系建设。地理国情普查要实现“边普查、边监测、边应用”, 国普办将制定具体的应用指南,全面指导统计分析研究与成果发布。五是建议地方与国家共建监测体系。统计分析过程复杂,基本统计成果汇总需经过严格、科学的审核,才能发布。国普办在统一的基本统计基础上,将根据各地的不同需求提供工具式的软件服务,国家、省及各地市共同搭建监测体系。
最后,张继贤院长建议将武汉市纳入全国综合统计分析试点城市,欢迎武汉市测绘研究院参与《地理国情普查图技术规定》的起草工作,并希望与武汉市测绘研究院在综合统计分析、城市统计分析指标体系完善等方面加强沟通和协作,共同思考全国地理国情监测体系的构建,达到“边普查、边监测、边应用”的工作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