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国土规划局举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理论与方法》学术讲座
2014年6月10日,市国土规划局局邀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杰做主题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理论与方法》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刘奇志副局长主持,来自局机关、各分局和局属二级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城市研究网络成员单位的技术人员、部分在汉高校师生以及武汉市城市规划协会部分会员聆听了讲座。张杰教授长期从事聚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教学工作,主持过济南泉城风貌带规划、南京秦淮河风光带城市设计、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多项重要历史文化保护工程和科研项目,在学术界具有权威影响力。此次讲座,张杰教授通过对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不同层面保护工作的解读,介绍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理论体系和最新保护理念与方法。
从山水格局的角度出发,张杰教授首先指出我国传统城市与山水自然资源密切相关,其源于中国“相地堪舆”的传统文化。悠久独特的山川崇拜赋予了中国传统城市丰富的人文内涵,深刻影响了古代城市的营造,包括城市轴线、城市肌理等。以广州古城为例,他详细解析了山水资源对古城选址、形态构建及建设布局等方面的影响。城市轴线既是山水相连的自然风光线,也是雄伟壮观的景观轴线和历史文化轴线。城市肌理因受到不同时期历史环境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特点的形态,今天的人们可以通过阅读城市肌理来理解城市发展历程,这也是名城保护可资借鉴的一种重要理念和做法。
关于历史街区,张杰教授认为要重视其所包涵的历史真实遗存和历史信息,不可将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简化为具有古典符号的现代商业区。对于历史街区价值的系统认识,他认为要借鉴考古学方法进行,通过街区“考古”、重构遗存间的联系,并在空间形态上赋予新功能。张杰教授以宁波秀水街为案例介绍了历史建筑的分类整治方式,并强调要保存历史建筑本体的多样性,突出建筑类型、材料及其文化的丰富多彩。他还指出,鼓励新的建筑介入是世界遗产保护的学术共识,但要在高度、尺度、色彩等应加以控制,以反映时代精神。
张杰教授从机制体制创新的角度给出了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建议,即从政府主导走向政府引导,广泛吸引多元的社会参与,要从民生改善、街区管理、金融支持、法律保障等方面多主体介入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更新。
讲座完毕,张杰教授就武汉市历史镇村的保护实施、汉正街历史文化街区开发和利用等热点问题和与会者进行了互动交流.
最后,刘奇志副局长做了总结发言。他指出,武汉市今后将从山水资源、城市文化的整体构造出发,自上而下、从宏观到微观的进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着重强调历史街区和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赋予其活力,延续历史街区与建筑的生命力。他特别向张杰教授表示感谢,并表示此次讲座让与会者受益匪浅,也为武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