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应加强跨区域一体化发展
2016-08-15 10:25
武汉规划协会
城市空间作为承载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功能的核心载体,是规划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在建设层面解决“大城市病”,实施层面促进“多规融合”的关键平台。在当前武汉面临国家战略聚焦的机遇期、城市转型发展的关键期,武汉2030总体规划编制积极借智借脑,组建了由中国城市规划领域顶尖专家组成的专家顾问组,在承担总体规划重大专题的基础上,全过程参与总体规划的咨询顾问工作。
8月10日,为进一步把握城市发展战略导向、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关键阶段,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突出“专家领衔”的工作思路,组织召开武汉市2030总体规划顾问小组专题研讨会,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副总规划师张菁,上海同济大学唐子来、陈小鸿教授等顾问专家,为武汉总体规划纲要和空间结构方案前期研究成果把关。
与此同时,市国土规划局还高度重视“公众参与”工作,目前已开通2049城市沙龙总规专场、“众规武汉”微信公众号总规频道等参与渠道,多种方式问计于民,下一步还将组织开展大型公众意愿调查、市民规划师等活动,进一步众筹市民智慧、寻求规划共识。
会议重点研讨了纲要前期研究、空间结构初步方案、若干重大专项研究等三大阶段成果。其中,纲要前期研究已形成初步成果,重点围绕国家战略新形势下武汉发展战略目标,对中央会议新要求下武汉现状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初步提出了总体规划的核心思路和内容体系;空间结构方案分别从区域视角、产业关联、生态约束、交通支撑等方面形成了多个比选方案,为下一步总规编制深化奠定了坚实的工作基础。重大专项研究由国内顶尖专家领衔,分别从目标定位、区域协调和交通支撑等方面,为总体规划提供研究支撑。
与会专家认为,武汉总规“从战略入手、推专项研究、到空间落脚”的技术思路清晰,工作重点突出,形成了较好的阶段研究成果。下一步应重点关注区域协调和空间资源配置、城市职能和特色培育、城市安全和底线管控等方面,主动担当国家战略任务,主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主动应对实际建设问题,将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一个尊重、五个统筹”要求落到实处,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点、武汉特色的特大城市转型发展之路。
李晓江领衔开展了《武汉城市圈规划研究》、《武汉大都市区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两个重大专项。他坦言,武汉此轮总规编制之难,难在空间资源的把握和配置上。李晓江表示,武汉的区位优势明显,但周边地区的腹地较弱,布局相对分散。与郑州、长沙等其他中部省会城市相比,武汉的近域腹地人口和经济密度普遍偏低。纵观国内外城市,伦敦、巴黎等全球城市已实现较为充分的跨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内的北京、上海、成都、广州、厦门等大城市也都在谋划跨市域的大都市区发展。武汉作为特大城市,如果能拥有一个很有潜力的腹地,中心城市也将变得更加强大,从而提升长远竞争力。面向2030年,在与周边区域的空间资源配置上,武汉应向外疏解非核心功能,与周边城市圈进行合理分工、功能洗牌,而集中精力进行自身核心功能提升和产业结构调整。在这一点上,瞄准国家中心城市的武汉,应主动作为。
此外,李晓江表示,城市规划的思路和趋势也在发生变化:中国正在经历结构调整和从量到质的转型,武汉也正由工业化中后期向后工业化转型,过去引以为荣的工业基地城市,要逐渐向创新经济、服务经济转型,生产性服务业、金融业等将带来机会,光谷也要为武汉的产业提升和置换做充分准备,城市的空间就要支撑这种发展模式的转变。
中央城市工作会上也提出,城市的发展要从单一的经济发展转向城市综合品质的提升,武汉处于城市发展的转型期,规划也应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关注社会发展和原住民、新移民的需求。
他同时谈到,前不久北方和中部地区的暴雨引发城市生态安全和公共安全问题后,中央领导对城市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作了重要指示,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武汉总体规划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在纲要前期研究中已有较好的研究基础,下一步应把握武汉的“江湖之城”特征,搞好水安全,做好水文章,打造世界著名的滨水文化名城。要站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高度,思考如何更加严格划定生态和城市安全红线,保障城市可持续健康发展。
唐子来领衔《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城市研究》,目前已取得阶段成果。他认为,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要瞄准经济、科技、文化影响力三大目标维度。
由普华永道与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联合发布的《机遇之城2016》(中国版)中,根据24个城市综合积分排名,武汉位于第5位(排名不含北京、上海),其中,在“智力资本和创新”这一分项中,武汉排名第3,而重点大学研究水平位列第1。此外,“经济影响力”也排在第4位。唐子来认为,从排名上看,武汉的科技维度最强,可优先打造成国家科技中心,新一轮总规可以围绕这一目标配置资源。他同时表示,武汉虽然有科技资源,但并未将此变成科技红利。他建议武汉加强体制资本,完善制度及宜商环境。
唐子来强调武汉应着力发展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一个国家中心城市,其资本服务的功能较其他功能更重要。武汉若要强化中心地位,就要在经济维度上做好资本服务。他认为,武汉在长江中游的首位度目前还不及上海在长三角的首位度,上海正是利用生产性服务业为整个长三角做服务,武汉也应将整个中三角看作腹地,配置资源。
同时,他指出,武汉要成为中部地区面向亚太的国际门户,未来的全球门户城市,国际航空门户的规划和建设非常重要,这就要求机场、高铁站之间有轨道交通相连,城市中不同类型机场之间有快轨连接,航线、航班、目的地城市还要增多加密。
陈小鸿此次领衔《武汉城市空间结构体系与多模式交通规划研究》,并取得阶段成果。她认为,以武汉特大城市的体量,在下一轮的发展中,应该在更大空间中寻找发展机会,而轨道交通可以更好引导城市空间的轴向拓展,使得人口和岗位在轴向上实现职住平衡,提高通勤效率,寻求城市空间更加高效、更好品质的发展。
陈小鸿表示,武汉自然山水条件优越,但也对城市空间产生了一定的分隔作用,目前武汉已基本形成多心、多核、多轴的空间形态,非常适合发展多模式的交通架构。武汉目前正在大力建设地铁,对此陈小鸿认为,一般地铁的设计时速为每小时80公里,在武汉的一些重要交通走廊上,还要考虑建设速度更快的轨道交通。比如武汉到城市圈城市的城际铁路,由城市枢纽向外围辐射的市域快轨等,推动差异化的轨道建设,提供更加多样化服务。
她认为,时间约束空间,城市的空间尺度由一小时通勤距离决定,通过多模式的轨道交通支撑,将城市的核心功能区门到门、外延功能区点到点、城市圈城市站到站的时间均控制在1小时以内,打造多层次1小时交通圈,进一步提升武汉城市竞争力。
她指出,轨道交通要为城市长远发展预留通道,而不能只考虑到2030年。此外,受自然山水条件限制,武汉在局部地区的通道资源狭窄,还需慎重选择道路建设形式。
张菁表示,武汉的城市总体规划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上一版的总规在全国摘得一等奖。此轮总规与住建部提出的改革创新思路也十分吻合,可先行探索。
张菁指出,住建部关于城市规划工作的改革思路是,强调“全域规划、两规合一”,即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二为一,此外还强调区域的协调及城市生态、宜居方面的规划。在听取了项目团队的汇报后,她认为武汉的此轮规划在这些方面均得到充分体现,比如多湖多廊的规划、河湖的生态保护、划定湖泊通江连通道、建立武汉跨区域国家公园体系,以及宜居城市等规划研究,均体现了规划的生态思考。
她认为,武汉的“山、水、湖”的空间格局很有特色,可以加以利用,规划成“小而美”的高品质创新创业空间,比如美国硅谷,还有有日本“硅谷”之称的筑波科学城,北依筑波山,东临霞浦湖,打造成一个科研基地、教育机构集中的城市。
8月10日,为进一步把握城市发展战略导向、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关键阶段,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突出“专家领衔”的工作思路,组织召开武汉市2030总体规划顾问小组专题研讨会,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副总规划师张菁,上海同济大学唐子来、陈小鸿教授等顾问专家,为武汉总体规划纲要和空间结构方案前期研究成果把关。
与此同时,市国土规划局还高度重视“公众参与”工作,目前已开通2049城市沙龙总规专场、“众规武汉”微信公众号总规频道等参与渠道,多种方式问计于民,下一步还将组织开展大型公众意愿调查、市民规划师等活动,进一步众筹市民智慧、寻求规划共识。
会议重点研讨了纲要前期研究、空间结构初步方案、若干重大专项研究等三大阶段成果。其中,纲要前期研究已形成初步成果,重点围绕国家战略新形势下武汉发展战略目标,对中央会议新要求下武汉现状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初步提出了总体规划的核心思路和内容体系;空间结构方案分别从区域视角、产业关联、生态约束、交通支撑等方面形成了多个比选方案,为下一步总规编制深化奠定了坚实的工作基础。重大专项研究由国内顶尖专家领衔,分别从目标定位、区域协调和交通支撑等方面,为总体规划提供研究支撑。
与会专家认为,武汉总规“从战略入手、推专项研究、到空间落脚”的技术思路清晰,工作重点突出,形成了较好的阶段研究成果。下一步应重点关注区域协调和空间资源配置、城市职能和特色培育、城市安全和底线管控等方面,主动担当国家战略任务,主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主动应对实际建设问题,将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一个尊重、五个统筹”要求落到实处,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点、武汉特色的特大城市转型发展之路。
李晓江领衔开展了《武汉城市圈规划研究》、《武汉大都市区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两个重大专项。他坦言,武汉此轮总规编制之难,难在空间资源的把握和配置上。李晓江表示,武汉的区位优势明显,但周边地区的腹地较弱,布局相对分散。与郑州、长沙等其他中部省会城市相比,武汉的近域腹地人口和经济密度普遍偏低。纵观国内外城市,伦敦、巴黎等全球城市已实现较为充分的跨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内的北京、上海、成都、广州、厦门等大城市也都在谋划跨市域的大都市区发展。武汉作为特大城市,如果能拥有一个很有潜力的腹地,中心城市也将变得更加强大,从而提升长远竞争力。面向2030年,在与周边区域的空间资源配置上,武汉应向外疏解非核心功能,与周边城市圈进行合理分工、功能洗牌,而集中精力进行自身核心功能提升和产业结构调整。在这一点上,瞄准国家中心城市的武汉,应主动作为。
此外,李晓江表示,城市规划的思路和趋势也在发生变化:中国正在经历结构调整和从量到质的转型,武汉也正由工业化中后期向后工业化转型,过去引以为荣的工业基地城市,要逐渐向创新经济、服务经济转型,生产性服务业、金融业等将带来机会,光谷也要为武汉的产业提升和置换做充分准备,城市的空间就要支撑这种发展模式的转变。
中央城市工作会上也提出,城市的发展要从单一的经济发展转向城市综合品质的提升,武汉处于城市发展的转型期,规划也应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关注社会发展和原住民、新移民的需求。
他同时谈到,前不久北方和中部地区的暴雨引发城市生态安全和公共安全问题后,中央领导对城市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作了重要指示,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武汉总体规划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在纲要前期研究中已有较好的研究基础,下一步应把握武汉的“江湖之城”特征,搞好水安全,做好水文章,打造世界著名的滨水文化名城。要站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高度,思考如何更加严格划定生态和城市安全红线,保障城市可持续健康发展。
唐子来领衔《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城市研究》,目前已取得阶段成果。他认为,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要瞄准经济、科技、文化影响力三大目标维度。
由普华永道与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联合发布的《机遇之城2016》(中国版)中,根据24个城市综合积分排名,武汉位于第5位(排名不含北京、上海),其中,在“智力资本和创新”这一分项中,武汉排名第3,而重点大学研究水平位列第1。此外,“经济影响力”也排在第4位。唐子来认为,从排名上看,武汉的科技维度最强,可优先打造成国家科技中心,新一轮总规可以围绕这一目标配置资源。他同时表示,武汉虽然有科技资源,但并未将此变成科技红利。他建议武汉加强体制资本,完善制度及宜商环境。
唐子来强调武汉应着力发展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一个国家中心城市,其资本服务的功能较其他功能更重要。武汉若要强化中心地位,就要在经济维度上做好资本服务。他认为,武汉在长江中游的首位度目前还不及上海在长三角的首位度,上海正是利用生产性服务业为整个长三角做服务,武汉也应将整个中三角看作腹地,配置资源。
同时,他指出,武汉要成为中部地区面向亚太的国际门户,未来的全球门户城市,国际航空门户的规划和建设非常重要,这就要求机场、高铁站之间有轨道交通相连,城市中不同类型机场之间有快轨连接,航线、航班、目的地城市还要增多加密。
陈小鸿此次领衔《武汉城市空间结构体系与多模式交通规划研究》,并取得阶段成果。她认为,以武汉特大城市的体量,在下一轮的发展中,应该在更大空间中寻找发展机会,而轨道交通可以更好引导城市空间的轴向拓展,使得人口和岗位在轴向上实现职住平衡,提高通勤效率,寻求城市空间更加高效、更好品质的发展。
陈小鸿表示,武汉自然山水条件优越,但也对城市空间产生了一定的分隔作用,目前武汉已基本形成多心、多核、多轴的空间形态,非常适合发展多模式的交通架构。武汉目前正在大力建设地铁,对此陈小鸿认为,一般地铁的设计时速为每小时80公里,在武汉的一些重要交通走廊上,还要考虑建设速度更快的轨道交通。比如武汉到城市圈城市的城际铁路,由城市枢纽向外围辐射的市域快轨等,推动差异化的轨道建设,提供更加多样化服务。
她认为,时间约束空间,城市的空间尺度由一小时通勤距离决定,通过多模式的轨道交通支撑,将城市的核心功能区门到门、外延功能区点到点、城市圈城市站到站的时间均控制在1小时以内,打造多层次1小时交通圈,进一步提升武汉城市竞争力。
她指出,轨道交通要为城市长远发展预留通道,而不能只考虑到2030年。此外,受自然山水条件限制,武汉在局部地区的通道资源狭窄,还需慎重选择道路建设形式。
张菁表示,武汉的城市总体规划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上一版的总规在全国摘得一等奖。此轮总规与住建部提出的改革创新思路也十分吻合,可先行探索。
张菁指出,住建部关于城市规划工作的改革思路是,强调“全域规划、两规合一”,即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二为一,此外还强调区域的协调及城市生态、宜居方面的规划。在听取了项目团队的汇报后,她认为武汉的此轮规划在这些方面均得到充分体现,比如多湖多廊的规划、河湖的生态保护、划定湖泊通江连通道、建立武汉跨区域国家公园体系,以及宜居城市等规划研究,均体现了规划的生态思考。
她认为,武汉的“山、水、湖”的空间格局很有特色,可以加以利用,规划成“小而美”的高品质创新创业空间,比如美国硅谷,还有有日本“硅谷”之称的筑波科学城,北依筑波山,东临霞浦湖,打造成一个科研基地、教育机构集中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