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办《历史城市与新项目:保护与创新相结合的一种可能性》主题学术讲座
2013年7月4日市国土规划局邀请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区域与城市研究和规划系教授朱塞佩·茨纳应邀作题为《历史城市与新项目:保护与创新相结合的一种可能性》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刘奇志副局长主持,来自国土规划系统的技术人员及在汉高校部分师生到会聆听。
茨纳教授的讲座围绕保护和创新结合这一主题,强调历史城市只有在发展的基础上才能保护好。意大利城市巴勒莫历史中心区恢复与伊拉克首都巴格达阿德米亚历史中心区复兴是两个文化背景截然不同的案例,但是采用了共同的发展策略。巴勒莫历史中心区保护规划和行动规划采用形态学与类型学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首先对巴勒莫历史中心区进行范围界定,通过土地权属的变化对其中的每一栋建筑及其开放空间的历史价值进行分析,确定历史建筑和历史要素保护目录。茨纳教授认为,小型建筑的底层体现出城市结构的特点,街区和住宅组成的密集网络构成历史中心区的基本肌理,其中点缀着宗教建筑和重要公共建筑。小型单体建筑虽然没有特别高的价值,但是它们集合组成了城市的肌理。由于体量小、功能质量不高,小型建筑更容易遭受重大改变。因此,针对历史中心区不同类型和功能的建筑,采取了拆除、复原、更新、重建、新项目引入等不同的干预手段,采用了公共机构、私人业主及开发商多方参与、公共机构和私人分担投资的机制。
与巴勒莫历史中心区侧重保护不同,代表阿拉伯文化的巴格达阿德米亚复兴既包括历史核心区的保护与发展,也包括现代城区的复兴与开发,其规划设计采用两种策略,一是包容性视角下强化场所特征,二是实施控制性和大型项目两种干预体系。首先,通过历史地图的演变辨析历史核心区的范围,建立包括形态要素、建筑类型、静态条件、健康标准、功能体系、交通系统、公共设施、开放空间等多层面分析框架,重点针对功能、交通和开放空间的不同条件和需求采用恢复、保存、更新、保存典型特征、恢复功能、维修、重建、开发量转移、适应性再利用、拆除、保护步行道等不同的干预方法。棕榈树国家博物馆与北部滨水区复兴作为历史核心区复兴第一阶段的两个“样板项目”,创新性地体现了场所精神和文化特征。在现代城区,通过圣地广场、安塔广场、高等教育中心、国家文化中心等5个重要场所的综合性开发和交通网络连接,形成三个城市中心极和两个节点区。
茨纳教授还简要介绍了维也纳多瑙河城、纽约高线公园、巴塞罗那奥林匹克公园、都灵城区旧铁路线“绿色走廊”、法国贝西区改造、威尼斯遗产创新保护等案例;并与英国利物浦阿尔伯特码头改造、伯明翰国际会议中心、索尔福德码头开发所代表的城市更新“形象工程”和贝鲁特中心区背弃城市历史进行现代化再开发的反面案例进行对比。从这些保护和创新的最佳实践中,总结创新的内涵包括:提高生活空间质量;提供功能和社会混合;采用包容性策略;工业废弃地再利用;组成新的市场参与者,促进经济多元化;使用多样和恰当的规划工具;使公共空间真正主导城市变化;保证经济方面的稳定和承受力;强化旧城和新区的文化个性;使公共机构成为规划协调者;提高私人参与度和在所有层面进行干预。
整个讲座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信息量十分丰富,通过大量国际案例介绍了历史城市保护的分析框架和对应的干预方法,指出创新也是一种有效的保护,创新应与已有城市价值兼容,规划要避免不可控的拆除、避免空间的“贵族化”,通过当地社区积极参与得到支持。
最后,刘奇志副局长对讲座进行了点评。他十分赞同茨纳教授所强调的增加包容性、减少排他性的观点,尤其要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包容性不仅是新建筑与旧建筑之间的相互包容,而且是人与人、不同社会阶层的包容。现在的旧城更新改造单一性太多,缺少包容性,茨纳教授的讲座提供了很好的思考方向,应将包容性理念运用于历史保护与规划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