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规专项之《武汉市总体城市设计战略》 围绕滨水设计核心主题区 形成特色空间载体保护名录

2016-08-22 10:47
武汉规划协会
    北京有鲜明的京派文化,上海的海派文化深入人心,武汉的特色是什么?这个问题似乎难以给出清晰的答案。
    参与领衔编制《武汉市总体城市设计战略》的东南大学段进教授指出,一直以来,有“九省通衢”、“百湖之市”、“荆楚汉派”等多种描述形容武汉多元融合城市特色的词汇,武汉优越的自然条件、悠久的历史人文、大量的现存历史遗迹都使其出众。然而,通过对公众认知的搜集和数据分析,发现对武汉城市特色的整体感知并不清晰。
    几大主要问题是:城市特色定位摇摆不定,江城、百湖之市、龟蛇锁江、九省通衢、两江四岸、大江大湖等,这些常常被用作描绘武汉的词汇,到底哪些才是武汉的核心定位?定位的摇摆不定使得公众对武汉缺乏鲜明的认知,武汉虽有丰富的城市特色资源禀赋,却存在“有山不见山、有水难见水”的现象,山体大多被建筑包围,两江交汇的独特性没能重点强调。
    段进分析道,武汉各类历史文化空间资源,在数量和面积上占国内前茅,但实际中人均公共空间较低。与国内同类城市相比,武汉人均公园绿地现状处于偏下水平。
    针对以上问题,本次总体城市设计目标与任务就是明确总体城市空间形象定位;制定武汉未来城市空间形态的总体框架;提出保护、彰显武汉优美的城市空间形象策略;为武汉总体规划相关内容的编制提供依据,并为后续城市设计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南。通过目前第一阶段的调研分析,段教授将城市整体意向特色凝练为自然、历史、建设三个层面。
    具体而言:在自然山水层面,结合武汉地理地貌和自然生态条件,明确“两江交汇”、“百湖之市”、“十字山水”三大城市特色;在历史人文层面,结合武汉城市历史演变过程和历史资源遗存现状,明确“荆楚文化”、“商埠文化”、“工业文化”和“革命文化”四大城市特色;在建设活动层面,结合武汉的交通区位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明确“商业都会”、“九省通衢”、“科教重镇”、“创新高地”四大城市特色。进而,形成武汉城市特色空间载体保护名录。段教授认为该保护名录的提出,将可能是国内总体城市设计战略研究中的一个大的创新。
    本次战略研究中,一个大胆的设想是构建武汉滨水城市设计公共中心体系,即让每一个城市中心、副中心都围绕滨水这一核心主题,并形成各自独特的滨水空间环境和景观特色,进一步彰显武汉独特的城市形态格局。
    下一步,规划团队将就城市意向、载体名录等,与本地机构合作开展多渠道的问卷调查,通过公众参与讨论,完善武汉市总体城市设计系统策略。
    日前,作为武汉2030总体规划编制的重要专项,由中国勘测设计大师、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段进领衔的《武汉总体城市设计战略研究》,由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何依教授团队和武汉市规划院共同编制的《武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研究》在汉召开中期讨论会,来自规划、历史、文化领域的专家们从武汉的城市特征、城市形态格局、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给出建议。
    根据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安排,近期市国土规划局将就城市规划发展的热点议题广泛征求社会意见和建议。8月28日后,市民可在“众规武汉”微信平台、“智慧武汉-国土资源和规划网”、“武汉2030”专栏(www.wpl.gov.cn)就城市的十大特色、64个载体和历史文化资源“聚城、近山、沿水”分布特征的有关情况进行有奖问卷调查并提出意见建议。市国土规划局还将在江滩、社区开展大规模建议征集活动,欢迎市民前往参加。根据本次总体规划工作安排,将择优选择“市民规划师”参与总体规划和相关规划的研究及咨询工作。
    武汉博物馆馆长、研究员刘庆平:
    城邑文化是不可忽视的武汉特色
    “武汉的城市特色中,不可忽视的是城邑文化。”刘庆平认为,3500年前,武汉的城邑文化就在盘龙城起步,而后数次因商业发展在全国领先。
    刘庆平称,从考古发现来看,盘龙遗址规模庞大,城内分布着宫殿建筑群,城外围绕着手工作坊、民居点和小型墓地。遗址中发掘出大量精美的商代青铜器。灿烂的青铜文化,较发达的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完备的城邑形态和功能,使盘龙城成为中国早期南方经济地理中心。
    随后,商业发展让“大汉口”“汉正街”一度是武汉作为商业城市最为鲜明的标识,20世纪初,武汉又由内陆商镇转型为国际商埠,“九省通衢”、“九省之会”自此成为武汉代称。
    刘庆平提醒道,武汉丰富的红色文化、知音文化、问津文化、书院文化等也需要在规划中加以考虑。
    武汉市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张笃勤:
    历史文化保护不能因观点变化厚此薄彼
    张笃勤认为,采取“区域观”、“发展观”和“包容观”的视角来研究武汉的历史文化保护很有创新性。武汉的历史文化特色很难概括,这次研究可以使这一特色逐步清晰。商埠文化和工业文化对现代人影响深刻,但仅此概括是不准确的,荆楚文化包含面过大,似乎武汉很难装下。准确来说,武汉应该是城邑文化。
    对于历史文化的保护,不是一个点,而是区域的观念,值得在总规中加以强调,并促使研究者进一步扩大市域历史文化保护的研究。过去,新城区一些历史文物没有划入保护范围,研究也不够,造成了历史文化保护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的误会,希望将来研究区域扩大后,对新城区的历史文化保护也要跟上。
    历史文化保护不能因为观点变化而厚此薄彼。比如,我们过去强调工人运动时,二七纪念馆及周边区域得到很好的保护,而近些年重视程度明显降低;武汉在庆祝辛亥革命百年时,曾有人认为武昌老城区就是辛亥文化,这也不合适。
    张笃勤称,凸显某类文化就会对其他文化造成伤害,只要是历史文化都要全面保护。
    梳理武汉历史文化空间脉络
    从一地保护到文化圈层保护
    总规专项之《武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何依称,本次研究将突破武汉市行政界限,在更大的地理空间中寻找历史文化的相互关联。武汉市是198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城市历史可以追溯到3500年前的商代盘龙城。漫长的城市发展史、光荣的革命传统和悠久的历史文化,造就了武汉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近现代史迹集中于主城区范围内,大量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等古代历史文化遗迹散落于市域范围的乡野腹地中。
    何依认为,武汉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分布特征可以概况为“沿水”、“近山”、“聚城”三大特征。
    过去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多从一个点、一处片区着手,而本次研究,将体现历史文化保护的“区域观”、“发展观”和“包容观”,建立“市域—中心城区—历史城区—历史街区”圈层式空间体系,从文化架构走向空间架构,突破目前被动、消极保护模式,使历史文化资源与现代城市功能和现代城市生活相融合,在传承发展中保护。
    比如,武汉曾经编制过的“大黄鹤楼”景区规划,就将黄鹤楼公园单一的文物保护区,扩展为武汉长江大桥、龟山、月湖、首义、武昌农讲所旧址等周边五个联动的风貌区,使得该区域能展示“龟蛇锁大江、黄鹤揽胜”,以及琴台知音文化、辛亥首义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等66个文化遗存。
    初步统计,武汉市域文化遗产集群体系,包括木兰山古村寨群、李家集古遗址群、新洲城乡生态连片区、盘龙城文化区、武汉三镇历史城区、牛山湖风景区、金口古渡文化区、湖泗窑文化生态度假区等。
    规划团队表示,本次规划将构建区域—市域—主城三个层次、旧城历史风貌区—古文化遗址区—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历史镇村—文物保护单位—不可移动文物—优秀历史建筑—历史保护建筑—工业遗产—区域性线性遗迹等多种类型的历史遗迹保护体系。在价值评估基础上,根据保护对象的功能特征、所处区位和保护利用方式,采取分级分类保护措施。
    撰文  王亚欣 何灵聪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洪亮平:
    打造独一无二的城市景观需要做减法
    打造独一无二的城市景观需要做减法 
    洪亮平称,关于武汉特色的讨论,早已有之。曾有研究总结为武汉城市设计经典性不够,一流的景观少;系统性不够;集成性不够。
    近些年,武汉正朝着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向努力,不过问题依旧有。比如,旧城密度越来越高,人口不断增加,新旧建筑混杂拥塞,破坏了整体风貌和城市肌理;因防洪堤墙遮挡,许多景观优美地区临江不见江,粗糙的开发建设也使许多地区失去了临水意境。同时,与水相关的旅游主题也缺乏很好的挖掘和彰显。
    洪亮平进一步提出,武汉要特色鲜明,需要学会做减法、抓大放小,把重点放在城市轴线、节点的打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