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3次大发展造就3种形态分明天际线景观——滨水天际线成武汉最显著特征

2014-07-25 09:46
武汉规划协会
    上海的外滩、北京的天安门、悉尼的歌剧院、巴黎的埃菲尔铁塔,这些标志性的天际线景观,让人们对这些城市留下深刻的印象,武汉天际线的特色是什么?昨日,市国土规划局相关专家们称,武汉历史的3次大发展造就了3种形态分明的天际线景观,而滨水天际线是武汉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最显著特征。
    黄鹤楼与晴川阁隔江占据制高点
    武汉天际线的雏形,最早可追溯到三国时期。三国时的军事城堡发展成隋唐宋代的东南商贸巨镇和元明清代的湖广会城。作为夏口城天然屏障和天际线背景的蛇山,在鄂州城和武昌城的维修扩建中转变成城市内部的天际景观。
    市国土规划局专家称,当时三镇均形成了城墙、城门、城楼的砖砌城垣建筑群,作为城市天际线前景的城墙,除了具有军事防御性作用外还兼有防洪作用。
    黄鹤楼也形成于这一时期,与晴川阁一起,形成了“龟蛇锁江、楼阁对峙、三镇鼎立”城市天际线奇景。
    东汉佛教的传入,为武汉天际线注入了另一重色彩。高耸的洪山宝塔,构成天际线新的视觉中心。汉口崛起后,一跃成为港口贸易集中的名镇。滨江区密集伫立的桅杆和连绵展开的临水干栏式建筑形成了代表武汉码头文化独特的城市天际线景观。
    江汉关成近代汉口天际线焦点
    市国土规划局相关专家介绍,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署条约开辟汉口为通商口岸,经济和文化的侵入使天际线开始发生质的改变。
    为了适应时代潮流,清政府在汉口设江汉关,修建了具有希腊古典式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的江汉关大楼,从此黄鹤楼、晴川阁和江汉关就分别成为了武汉三镇滨江天际线的焦点。
    国人也不甘居人之后,张之洞在鄂期间在汉阳龟山到赫山一带修建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钢药厂等大型工厂,在武昌和汉口也相继建成具备一定规模的官办工厂。从这一时期的历史照片来看,高耸林立的烟囱、高炉显然已经在当时的城市天际线景观中占有一席之地。
    三大天际线群形成武汉新景观
    自1926年至1930年短短4年间,三镇延续了近1700年的城墙、城楼被陆续拆除,武汉地区以城垣建筑群为主体的中国传统城市天际线的风貌就此瓦解,而更大变化在新中国成立之后。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三镇正式合并,城市建设迅猛发展,城市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长江大桥、武钢、武锅等建筑一度成为武汉乃至全国知名建筑。
    龟山电视塔的修建,改变了武汉已成千年的“龟蛇锁江、楼阁对峙、三镇鼎立”标志性天际线特征,从而形成了新的城市制高点。武汉客运港的修建改变了象征汉口近代历史中江汉关在天际线的统治地位,而武汉一座座高楼也在不断刷新城市天际线的制高点。
    据武汉2049报告指出,武汉三大天际线群,即长江两岸、沙湖大桥两岸、东湖沿岸已形成。市国土规划局专家称,武汉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更多临水临湖的天际线隐藏于城市之中,等待我们不断刷新它优美的弧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