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镇三城﹄为中心区域发展创造新空间
2016-11-28 10:32
武汉规划协会
当前,全市上下在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迎接市十三次党代会胜利召开,各区党代会已相继召开。回顾过去五年,我们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砥砺奋进,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起本报推出迎接市十三次党代会专栏,首轮刊发三篇系列报道,聚焦中心城区、新城区、开发区(功能区)取得的新成就,全方位多角度反映武汉的五年发展。
两江交汇,山水相融,武汉拥有世界级的自然资源禀赋。但城市因为长江、汉水天堑阻隔,自古形成三镇发展格局。
三镇之下,是7个中心城区。被长江、汉江阻隔的城市,市政建设力度再大也难以实现同等规模城市密度,而分散发展则难免撒胡椒面,最终陷于无序建设。
从区到镇,既尊重自然赋予的独特城市格局,又解决分散发展带来的不均衡矛盾。
2011年末,市第十二次党代会首次提出“三镇三城”概念,推进汉口、武昌、汉阳三镇建设相对独立的市政基础设施体系,完善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体系,让三镇在城市功能、人文环境和生活氛围等方面各具特色,以在更高定位上、更大空间上推动7个中心城区发展。
地铁成环、三镇成网,二环线贯通,三镇交通基础设施大飞跃;中央文化区、中央商务区、中央服务区,国家级产业聚集区在三镇破茧而出。
“三镇三城”战略推进5年,武汉三镇七区携手共圆复兴梦。
大建设盘活“口袋底”死角区域
下月,我市现有通车里程最长、穿越汉江的第二条地铁线路——地铁6号线将开通运营。这条线路将串联汉阳西部地区,拥抱汉口中心老城,通达金银湖生态新城。
汉阳,曾经是三镇中的发展短板。五年来,该地区轨道交通从无到有,迈入 “地铁网络时代”。
昨日,家住四新片区的王先生提起汉阳交通状况的改变,用了“四通八达”来形容。
过江通道建设加快,鹦鹉洲长江大桥、江汉六桥通车,杨泗港大桥开工,国际博览中心建设,过去五年的高强度建设和项目导入,让四新这一曾经的“口袋底”成为展示大武汉的新窗口。
数据见证变化。过去5年,汉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总投资570亿元,是前五年的9倍多。
江河纵横,湖泊众多,一城三镇的城市格局,甚至让隔江相对区域发展往往有天壤之别。
坚持武汉自信,保持战略定力。过去5年,武汉以对城市未来负责的坚韧,大手笔推动三镇轨道交通和快速路网建设,全力破解制约三镇三城均衡发展的交通约束。
去年4月30日,二环线全线通车,宛如一条“金腰带”扣在中心城区,三镇三城全域纳入快速路网覆盖范围。
一子落地,满盘皆活,青山红钢城过去路难行,现在升级为路路通。随之而来的,是红钢城商务城里的滨江商务区建设提速。伴随大型商业综合体开业,城区服务功能完善,这里将建设青山创谷,集聚总部经济,成为推动青山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
江岸谌家矶、武昌白沙洲……一些“口袋底”区域发展格局迅速翻转,四新故事、红钢城裂变,在三镇成为普遍现象。
告别粗放摊大饼发展模式后,三镇三城将精明增长作为首选策略,充分挖掘智慧型新动能,填补工业制造业搬迁后带来的空白。
所谓精明增长,是指用足城市存量空间,减少盲目扩张,加强对现有社区的重建,重新开发废弃、污染工业用地,以节约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成本,城市建设相对集中,空间紧凑,混合用地功能,保护开放空间和创造舒适的环境。
汉江湾,是三镇实现精明增长的典范。这里,曾是有中国鲁尔之称的硚口古田老工业基地,聚集着上百家化工企业。
过去5年,硚口打出精明增长组合拳:搬迁99家化工企业、推进城中村改造,修复被污染土壤,实施绿带建设,以中部唯一的理念引进大型现代服务业项目。
宜家荟聚、红星美凯龙、凯德古田广场,沿江一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江滩体育公园。5年之后,从老工业区蝶变而来的汉江湾,已成为品质生活的活力区域。
三环线和文化大道交会处,联想星空·智慧谷已启动建设。整体规划占地面积约为2.2平方公里,总投资超过100亿元,将打造世界级人工智能产业园区。这是我市首批建设的创谷之一。
这是洪山全力打造“大学之城”,撬动武昌板块高校众多、人才聚集的大手笔之一。未来,洪山大学之城将重点推进三大创新生态谷建设——包括融科智谷、武汉创意天地、邮科院烽火创新谷,投资总额达350亿元。
让老房子说出新故事。本月中旬,江岸区“汉口文创谷”获批,这是全市首个提出发展文化与科技结合的“创谷”,选址汉口历史文化风貌街区。
据了解,五年来,江岸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81%,纳税亿元楼宇12幢。
2011年,江汉区服务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启动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的建设。2016年,江汉区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92%,地区生产总值将在全市中心城区率先突破千亿元大关。
江汉区,对每一寸土地都以工匠精神打磨,在房地产快速发展时期最大程度将土地用于高端现代服务业发展。过去五年来,武汉中央商务区(CBD)建设全面提速,招商银行、平安银行、邮储银行、中国移动、金控能源等区域总部相继定制业务大楼,入驻企业突破1500家。
发展最快时期
城市记忆实现最好保护
看得见山、望得到水,记得住乡愁。在三镇三城战略推进中,武汉一直将尊重城市历史文脉、保护自然生态置于首要位置,在城市发展最快时期实现城市记忆最好保护。
“不能看到旧房子就一拆了之,一定要保留延续老汉正街垂江式的街巷,恢复新安会馆徽派建筑风貌,找回叶开泰、谦祥益、汪玉霞等老字号的根脉,重现当年万商云集的繁华盛景。”
在2013年举办的《武汉2049》专题研讨会上,保护诸如汉正街这样的城市老街区,作为对未来负责的城市共识引发强烈同感。
精心修缮的城市老街区,实现历史与现实的有机融合。今年,中共中央机关旧址、中宣部旧址等红色展馆相继开放,中山大道、黎黄陂路历史建筑和周边环境升级改造完成,彰显老城有机更新的汉口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更新初现成效。
在城市更新中,绿色和环保被进一步尊重。过去5年,是三镇三城居民中,人均绿化面积增长最快的时期。
汉正街,是武汉三镇中最拥挤的地区。近年来,为推动汉正街改造,硚口关闭搬迁43家传统市场。
耗资巨大的搬迁工程后,让居民没有想到的是,规划中出现了大体量的绿地。
在寸土寸金的汉正街中央服务区,一条占地百亩的人字形绿廊,将提供市民开放的绿色公共空间,同时区域内将分散布置市民公园,未来区域将以中央绿廊为核心,实现三百米见绿、五百米见园的目标。
过去5年,硚口全区公共绿地面积从2010年的207万平方米增加到2015年的662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从3.9平方米增加到12.5平方米。
三镇三城生态薄弱地区短板补齐。过去5年来,青山大力修复治理生态,建成戴家湖公园、武丰闸湿地公园和江滩公园一期,预计明年上半年,江滩公园二期将与市民见面。
“以前这里是煤灰山,起风时漫天灰尘,现在修成公园,改善了环境,老百姓也多了个游玩的地方。”到戴家湖公园散步锻炼,成了青宜居社区居民胡秋生每天的习惯。
不仅建设起楚河汉街这一国内顶级中央文化区,武昌还以良好社会治理让群众更有幸福感。
近年来,武昌区在全市率先探索社会治理创新,成立区、街、社区三级网格化指挥中心(工作站),整合各职能部门的服务功能,破除了部门间信息壁垒,实现了智能信息数据互通共享,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通过优化再造办事流程,武昌推动区直部门下放审批事项82项,其中40项可在街道服务中心窗口即时办结,占比48.7%。
近日,武昌“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通过了国家民政部考核验收。这个为期3年的创新成果,探索出了基层社会整体性治理的“武昌模式”,获得“中国政府创新最佳实践奖”。
两江交汇,山水相融,武汉拥有世界级的自然资源禀赋。但城市因为长江、汉水天堑阻隔,自古形成三镇发展格局。
三镇之下,是7个中心城区。被长江、汉江阻隔的城市,市政建设力度再大也难以实现同等规模城市密度,而分散发展则难免撒胡椒面,最终陷于无序建设。
从区到镇,既尊重自然赋予的独特城市格局,又解决分散发展带来的不均衡矛盾。
2011年末,市第十二次党代会首次提出“三镇三城”概念,推进汉口、武昌、汉阳三镇建设相对独立的市政基础设施体系,完善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体系,让三镇在城市功能、人文环境和生活氛围等方面各具特色,以在更高定位上、更大空间上推动7个中心城区发展。
地铁成环、三镇成网,二环线贯通,三镇交通基础设施大飞跃;中央文化区、中央商务区、中央服务区,国家级产业聚集区在三镇破茧而出。
“三镇三城”战略推进5年,武汉三镇七区携手共圆复兴梦。
大建设盘活“口袋底”死角区域
下月,我市现有通车里程最长、穿越汉江的第二条地铁线路——地铁6号线将开通运营。这条线路将串联汉阳西部地区,拥抱汉口中心老城,通达金银湖生态新城。
汉阳,曾经是三镇中的发展短板。五年来,该地区轨道交通从无到有,迈入 “地铁网络时代”。
昨日,家住四新片区的王先生提起汉阳交通状况的改变,用了“四通八达”来形容。
过江通道建设加快,鹦鹉洲长江大桥、江汉六桥通车,杨泗港大桥开工,国际博览中心建设,过去五年的高强度建设和项目导入,让四新这一曾经的“口袋底”成为展示大武汉的新窗口。
数据见证变化。过去5年,汉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总投资570亿元,是前五年的9倍多。
江河纵横,湖泊众多,一城三镇的城市格局,甚至让隔江相对区域发展往往有天壤之别。
坚持武汉自信,保持战略定力。过去5年,武汉以对城市未来负责的坚韧,大手笔推动三镇轨道交通和快速路网建设,全力破解制约三镇三城均衡发展的交通约束。
去年4月30日,二环线全线通车,宛如一条“金腰带”扣在中心城区,三镇三城全域纳入快速路网覆盖范围。
一子落地,满盘皆活,青山红钢城过去路难行,现在升级为路路通。随之而来的,是红钢城商务城里的滨江商务区建设提速。伴随大型商业综合体开业,城区服务功能完善,这里将建设青山创谷,集聚总部经济,成为推动青山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
江岸谌家矶、武昌白沙洲……一些“口袋底”区域发展格局迅速翻转,四新故事、红钢城裂变,在三镇成为普遍现象。
告别粗放摊大饼发展模式后,三镇三城将精明增长作为首选策略,充分挖掘智慧型新动能,填补工业制造业搬迁后带来的空白。
所谓精明增长,是指用足城市存量空间,减少盲目扩张,加强对现有社区的重建,重新开发废弃、污染工业用地,以节约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成本,城市建设相对集中,空间紧凑,混合用地功能,保护开放空间和创造舒适的环境。
汉江湾,是三镇实现精明增长的典范。这里,曾是有中国鲁尔之称的硚口古田老工业基地,聚集着上百家化工企业。
过去5年,硚口打出精明增长组合拳:搬迁99家化工企业、推进城中村改造,修复被污染土壤,实施绿带建设,以中部唯一的理念引进大型现代服务业项目。
宜家荟聚、红星美凯龙、凯德古田广场,沿江一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江滩体育公园。5年之后,从老工业区蝶变而来的汉江湾,已成为品质生活的活力区域。
三环线和文化大道交会处,联想星空·智慧谷已启动建设。整体规划占地面积约为2.2平方公里,总投资超过100亿元,将打造世界级人工智能产业园区。这是我市首批建设的创谷之一。
这是洪山全力打造“大学之城”,撬动武昌板块高校众多、人才聚集的大手笔之一。未来,洪山大学之城将重点推进三大创新生态谷建设——包括融科智谷、武汉创意天地、邮科院烽火创新谷,投资总额达350亿元。
让老房子说出新故事。本月中旬,江岸区“汉口文创谷”获批,这是全市首个提出发展文化与科技结合的“创谷”,选址汉口历史文化风貌街区。
据了解,五年来,江岸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81%,纳税亿元楼宇12幢。
2011年,江汉区服务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启动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的建设。2016年,江汉区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92%,地区生产总值将在全市中心城区率先突破千亿元大关。
江汉区,对每一寸土地都以工匠精神打磨,在房地产快速发展时期最大程度将土地用于高端现代服务业发展。过去五年来,武汉中央商务区(CBD)建设全面提速,招商银行、平安银行、邮储银行、中国移动、金控能源等区域总部相继定制业务大楼,入驻企业突破1500家。
发展最快时期
城市记忆实现最好保护
看得见山、望得到水,记得住乡愁。在三镇三城战略推进中,武汉一直将尊重城市历史文脉、保护自然生态置于首要位置,在城市发展最快时期实现城市记忆最好保护。
“不能看到旧房子就一拆了之,一定要保留延续老汉正街垂江式的街巷,恢复新安会馆徽派建筑风貌,找回叶开泰、谦祥益、汪玉霞等老字号的根脉,重现当年万商云集的繁华盛景。”
在2013年举办的《武汉2049》专题研讨会上,保护诸如汉正街这样的城市老街区,作为对未来负责的城市共识引发强烈同感。
精心修缮的城市老街区,实现历史与现实的有机融合。今年,中共中央机关旧址、中宣部旧址等红色展馆相继开放,中山大道、黎黄陂路历史建筑和周边环境升级改造完成,彰显老城有机更新的汉口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更新初现成效。
在城市更新中,绿色和环保被进一步尊重。过去5年,是三镇三城居民中,人均绿化面积增长最快的时期。
汉正街,是武汉三镇中最拥挤的地区。近年来,为推动汉正街改造,硚口关闭搬迁43家传统市场。
耗资巨大的搬迁工程后,让居民没有想到的是,规划中出现了大体量的绿地。
在寸土寸金的汉正街中央服务区,一条占地百亩的人字形绿廊,将提供市民开放的绿色公共空间,同时区域内将分散布置市民公园,未来区域将以中央绿廊为核心,实现三百米见绿、五百米见园的目标。
过去5年,硚口全区公共绿地面积从2010年的207万平方米增加到2015年的662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从3.9平方米增加到12.5平方米。
三镇三城生态薄弱地区短板补齐。过去5年来,青山大力修复治理生态,建成戴家湖公园、武丰闸湿地公园和江滩公园一期,预计明年上半年,江滩公园二期将与市民见面。
“以前这里是煤灰山,起风时漫天灰尘,现在修成公园,改善了环境,老百姓也多了个游玩的地方。”到戴家湖公园散步锻炼,成了青宜居社区居民胡秋生每天的习惯。
不仅建设起楚河汉街这一国内顶级中央文化区,武昌还以良好社会治理让群众更有幸福感。
近年来,武昌区在全市率先探索社会治理创新,成立区、街、社区三级网格化指挥中心(工作站),整合各职能部门的服务功能,破除了部门间信息壁垒,实现了智能信息数据互通共享,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通过优化再造办事流程,武昌推动区直部门下放审批事项82项,其中40项可在街道服务中心窗口即时办结,占比48.7%。
近日,武昌“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通过了国家民政部考核验收。这个为期3年的创新成果,探索出了基层社会整体性治理的“武昌模式”,获得“中国政府创新最佳实践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