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气候变化如何规划韧性城市 国土规划学术讲座第6期
2016-09-12 09:44
武汉规划协会
在全球范围内,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日益严重,随之而来的洪水、内涝,以及城市排水滞后等问题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国际上相应开展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和实施,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2014年,中国提出了“海绵城市”理念。2015年4月武汉市纳入国家第一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
作为我局海绵城市建设专题培训的内容之一,为切实加强对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指导,拓展视野,促进创新,8月24日,我局“国土规划学术讲座”邀请了阿凯笛思(荷兰)武汉海绵城市项目主管、咨询专家、城市水务管理及给排水首席咨询顾问Jeroen Rijsdijk先生做主题为《适应气候变化——如何规划韧性城市》的学术讲座,并邀请了来自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的副院长、荷兰瓦格宁根大学博士毕业的詹庆明教授以及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设学院副院长、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理事长姜应和作为特邀嘉宾进行对话。此次讲座由局市政处叶青副处长主持,在汉相关规划管理、编制、技术人员和高校师生也到会聆听。
对未来气候风险的综合防护能力是规划韧性城市的重点。如何规划一个有韧性、有弹性的城市,美国、澳大利亚、荷兰等国家针对不同的气候风险设计了不同的模式。美国的低影响管理开发(LID)是根据模拟自然水文条件原理,采用源头控制理念实现雨水控制与利用的一种雨水管理方法。以纽约在飓风“桑迪”引发洪水后采取的措施为例,充分利用场地自然水文形态,通过最小化开发,将公园建设和堤防防洪结合,形成多用途的洪水防护措施。澳大利亚水敏感城市设计(WSUD)则通过设计让城市保持一定的自然循环,使得城市水管理对自然的水文和生态循环很敏感,并促进水资源的再利用。荷兰提出的气候防御性城市(CPC2050)则是通过空间规划和城市水管理的相互作用,建设能够应对洪水、极端降雨、干旱与高温等问题的城市,重点增加城市的弹性和恢复性。鹿特丹在城市建设中设计了很多弹性蓄水空间,利用河流堤岸、停车场的斜坡、车站地下广场等将日常使用和临时蓄水结合起来,例如知名的鹿特丹水广场,平时是一个深受欢迎的休闲活动场地,遇到暴雨则成为一个临时的蓄水装置。这种将水防护和水利用与空间规划结合,并在城市规划中纳入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的做法,与海绵城市的概念非常接近。
建设海绵城市是中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极为必要的城市水环境系统整体解决方案。从2012年、2013年北京和上海等城市的几次暴雨,到近几年城市内涝成为全国性的问题,中国在2014年提出启动海绵城市项目,武汉是作为第一批16个试点城市之一。Rijsdijk先生认为中国海绵城市建设复杂性问题主要可归结为:第一,全球的气候变化;第二,中国快速城镇化发展;第三,现有排水系统规范的滞后,对城镇化响应不足。过去几十年中国进行了快速的城镇化,而城市的排水系统标准仍是沿袭前苏联相关标准,导致城市排水能力相对较弱,在城市开发建设中对水的问题考虑不足,许多自然水体的消失导致城市缺乏大量水体作为灾害气候的缓冲,从而降低了恢复性和弹性。如何改造、提升按照原标准建成的排水系统将是中国城市面临的重大挑战。
海绵城市建设思路要因地制宜、综合统筹,从空间和时间维度确保规划实施。Rijsdijk先生提出建设一个合格的海绵城市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进行全面的水评估,在规划、设计、建设中都需要预先对水安全、水容量等进行考虑;二是采取生命周期设计的理念,对建设项目的建设、维护等全过程统筹考虑,鼓励开发商在设计阶段提高建设的质量标准和可维护性;三是采取多用途的规划方式,提高场地使用弹性,如使得用地既有防洪、防涝的功能,又有景观效果。
此次讲座的特邀对话嘉宾也发表了独到的见解。詹教授认为,荷兰的海绵城市建设中,跨部门、跨专业的合作较多,协调性较好,值得国内学习借鉴,要充分发挥诸如长江这样的排洪基础设施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作用。此外他还建议在管网设计中要考虑有步骤的更新和维护。姜教授则提出了建设武汉海绵城市数据库和分析模型,针对性提出解决方案,分级保障,加强城市对火车站、桥梁、重要道路等生命线建设等建议。
作为我局海绵城市建设专题培训的内容之一,为切实加强对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指导,拓展视野,促进创新,8月24日,我局“国土规划学术讲座”邀请了阿凯笛思(荷兰)武汉海绵城市项目主管、咨询专家、城市水务管理及给排水首席咨询顾问Jeroen Rijsdijk先生做主题为《适应气候变化——如何规划韧性城市》的学术讲座,并邀请了来自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的副院长、荷兰瓦格宁根大学博士毕业的詹庆明教授以及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设学院副院长、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理事长姜应和作为特邀嘉宾进行对话。此次讲座由局市政处叶青副处长主持,在汉相关规划管理、编制、技术人员和高校师生也到会聆听。
对未来气候风险的综合防护能力是规划韧性城市的重点。如何规划一个有韧性、有弹性的城市,美国、澳大利亚、荷兰等国家针对不同的气候风险设计了不同的模式。美国的低影响管理开发(LID)是根据模拟自然水文条件原理,采用源头控制理念实现雨水控制与利用的一种雨水管理方法。以纽约在飓风“桑迪”引发洪水后采取的措施为例,充分利用场地自然水文形态,通过最小化开发,将公园建设和堤防防洪结合,形成多用途的洪水防护措施。澳大利亚水敏感城市设计(WSUD)则通过设计让城市保持一定的自然循环,使得城市水管理对自然的水文和生态循环很敏感,并促进水资源的再利用。荷兰提出的气候防御性城市(CPC2050)则是通过空间规划和城市水管理的相互作用,建设能够应对洪水、极端降雨、干旱与高温等问题的城市,重点增加城市的弹性和恢复性。鹿特丹在城市建设中设计了很多弹性蓄水空间,利用河流堤岸、停车场的斜坡、车站地下广场等将日常使用和临时蓄水结合起来,例如知名的鹿特丹水广场,平时是一个深受欢迎的休闲活动场地,遇到暴雨则成为一个临时的蓄水装置。这种将水防护和水利用与空间规划结合,并在城市规划中纳入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的做法,与海绵城市的概念非常接近。
建设海绵城市是中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极为必要的城市水环境系统整体解决方案。从2012年、2013年北京和上海等城市的几次暴雨,到近几年城市内涝成为全国性的问题,中国在2014年提出启动海绵城市项目,武汉是作为第一批16个试点城市之一。Rijsdijk先生认为中国海绵城市建设复杂性问题主要可归结为:第一,全球的气候变化;第二,中国快速城镇化发展;第三,现有排水系统规范的滞后,对城镇化响应不足。过去几十年中国进行了快速的城镇化,而城市的排水系统标准仍是沿袭前苏联相关标准,导致城市排水能力相对较弱,在城市开发建设中对水的问题考虑不足,许多自然水体的消失导致城市缺乏大量水体作为灾害气候的缓冲,从而降低了恢复性和弹性。如何改造、提升按照原标准建成的排水系统将是中国城市面临的重大挑战。
海绵城市建设思路要因地制宜、综合统筹,从空间和时间维度确保规划实施。Rijsdijk先生提出建设一个合格的海绵城市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进行全面的水评估,在规划、设计、建设中都需要预先对水安全、水容量等进行考虑;二是采取生命周期设计的理念,对建设项目的建设、维护等全过程统筹考虑,鼓励开发商在设计阶段提高建设的质量标准和可维护性;三是采取多用途的规划方式,提高场地使用弹性,如使得用地既有防洪、防涝的功能,又有景观效果。
此次讲座的特邀对话嘉宾也发表了独到的见解。詹教授认为,荷兰的海绵城市建设中,跨部门、跨专业的合作较多,协调性较好,值得国内学习借鉴,要充分发挥诸如长江这样的排洪基础设施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作用。此外他还建议在管网设计中要考虑有步骤的更新和维护。姜教授则提出了建设武汉海绵城市数据库和分析模型,针对性提出解决方案,分级保障,加强城市对火车站、桥梁、重要道路等生命线建设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