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转身•废弃矿山重生之路”暨《武汉市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模式研究》新书签赠

2023-06-01 16:11
武汉规划协会

    5月22日下午,“绿色转身·废弃矿山重生之路”主题沙龙暨《武汉市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模式研究》新书发布在武汉市江夏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举行,本次活动由湖北省城市规划协会和武汉市规划协会联合主办。

    此次沙龙为2023年“珍爱自然资源,促进城市更新”系列活动第二场,邀请了中国城市规划协会标准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市规划局二级巡视员刘奇志、武汉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外部董事郭刚艳、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耿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周建伟、市规划局调修处处长姚成劼、市规划局江夏分局总工陈波以及十堰市、孝感市、黄石市等省市规划专家参会。武汉设计咨询集团总经理孙昆副会长、武汉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宁副会长、武汉市规划研究院(交通院)技术部负责人陈华副会长、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梁立刚副会长、工程规划委员会主任委员高艳、城市更新规划委员会主任黄生辉、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吕维娟主任、武汉市测绘研究院副总工罗名海、武汉市园林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办主任平涛、武汉市规划协会专家吴斌、武汉市江夏研究设计院院长谭志华、会员单位代表等共计60余人参会。与会人员以江夏区灵山生态文化旅游区等为例,对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工作展开交流研讨。湖北省城市规划协会秘书长解孝成出席活动,武汉市规划协会秘书长王晓晖主持活动。 

    

    此次沙龙为2023年“珍爱自然资源,促进城市更新”系列活动第二场。武汉市测绘研究院博士段梦梦从实景三维数据底座建设情况、图系统建设情况、相关数据和系统应用情况等方面,分享了实景三维武汉系统的建设与应用。他表示,实景三维技术可以进行城市更新全片区全生命周期的管理,结合多时点数据比对分析,直观、高质量地对违建、拆改流程等工作进行动态监测。此外,视频三维实景技术还可以高效率采集、低成本投入地应用到城市综合治理系统中。

   “我们将山、水、林、田、湖、草等各类要素进行关联性、系统性的修复,促进区域自然恢复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升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完整性,释放土地的潜力。”武汉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博士朱芋静对武规公司在矿山生态修复方面的探索、实践、研究以及初步成果进行介绍,讲述了江夏灵山及将军山的山体、水体、林地、农田、湿地修复,以及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的工作规划和成效。经过三年多时间的治理和生态修复,曾经废弃的灵山矿山如今焕然一新,成为风景宜人的旅游区。

     十堰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谷建国表示,十堰市地处鄂西北山区,十堰市区属于武当山复背斜区及北大巴山褶皱区,隶属武当山脉,其特点为山大谷狭,高差大,坡度大,切割深。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因建设出现损坏山体的现象。近年来,各政府职能部门分年度拟定中心城区裸露山体修复计划,在灭荒复绿的成效下继续重视全面营林,保护和发展林下草坡,形成完整的林地生态系统,恢复完整的生态流。在修复治理方式上,十堰市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对裸露山体生态修复逐步形成以“客土喷播”技术为主,植生袋(生态袋)、网格梁回填技术为辅的技术路线,使得一大批裸露山体得到了有效的生态修复治理,在废弃矿山治理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孝感市城乡规划建筑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杨曙霞介绍,在位于湖北省中部偏东的应城市,有着总面积300平方公里,能看风景、能泡温泉的应城国家矿山公园。孝感市城乡规划建筑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杨曙霞对应城国家矿山公园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进行总结并表示,矿山修复需要多方努力,可以采取市场化的方式来运作,与市场接轨快速实现业务转型,让废弃矿山“活起来”。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建伟也于会上分享了自己在灵山矿区生态修复项目设计上的灵感。他表示,2010年在加拿大维多利亚市考察Butchart Gardens(布查特花园)给予了他很大的感触,这座历史性花园由石灰岩采石场改建而成,建设工作花了半个世纪时间,如今每年吸引数十万游客前来参观游玩。 “我当时在那个地方待了很长时间,思考如何在中国将一个废弃矿山通过生态修复工作打造成一个漂亮的公园。”经过10余年的探索,中国地质大学矿山环境团队地境再造生态修复理论研发了20余项先进生态修复技术,在河南、山东、湖北等省打造了多个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服务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

     江夏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总工程师陈海波说,实景三维武汉建设与应用、矿山修复项目的分享,以及矿山生态修复的专著可以为江夏区的生态修复与地质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很多借鉴。 “大自然赋予了人类矿山在不同生命周期下的不同的魅力。”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城市规划系主任耿虹认为,在矿山用矿石等生产原材料让人们生活更美好的时候,它们迎来了第一个生命周期,现在人们去修复矿山,将其变成生态园区,它们则重新迎来了一个生命周期,再次为人类服务,实现了更多的价值,“这是人们在进行矿山生态修复最有意义的思想”。

      武汉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外部董事郭刚艳表示,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是推动自然资源变资产的重要路径,江夏灵山矿山生态修复案例为武汉文旅集团重现绿水青山文旅价值、推动“矿区变景区”提供了启发,武汉文旅集团将做好矿山相关景区的支持工作,探索共谋共建路径,促进武汉市废弃矿山的“绿色转身”。

      湖北省城市规划协会秘书长解孝成说,目前矿山生态修复的单一治理模式需要向综合性治理模式转变,提高生产效率、经济效益,鼓励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到矿山治理中来,让废弃矿山更有生态价值,“变废为宝”。“在我们多年的规划工作中,废弃矿山的治理工作是有一定难度的,希望大家能够凝心聚力,共同推进矿山的生态修复。”

      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二级巡视员刘奇志在听完参会嘉宾发言后表示:“我们现在的技术关系和认识其实应该再上一个台阶。” 他提到,武汉市测绘研究院的实景三维技术让以往平面的数据都以三维的形式呈现,这表明了现代化系统的不断发展。刘奇志分享了在江夏八分山和新洲区的项目经历,通过这两个实例说明了“矿山重生”过程中,有许多亮点值得挖掘,规划人员不应仅局限于生态修复本身,还应着眼于探索修复后矿山生态价值的实现路径。 “我们真正从规划的角度,站在更高全域来进行合理考量的话,其实能产生很多财富”,刘奇志总结道:“我们这个工程绝对不能单干,规划的统筹协调作用应该好好地把它发挥好。”

      5月22日的活动现场,由刘奇志、赵中元、黄宁、武静、朱芋静主编的《武汉市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模式研究》发布。

     废弃矿山存在地质灾害隐患、植被破坏、土地浪费等问题,对区域生态功能和城市生态系统都有消极影响,而目前的矿山治理多为地质环境治理工程,以解决地质安全隐患等地质问题为主,缺乏对废弃矿山区域的系统性综合环境治理,对区域综合发展利用、环境系统整理以及如何与当地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结合也缺乏考虑。 为了充分发挥矿山生态资源修复后的最大价值,武汉市在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方面做了大量的规划探索,《武汉市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模式研究》正是基于此而进行的总结与升华。《武汉市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模式研究》在梳理武汉生态资源禀赋与保护修复历程的基础上,根据武汉市废弃矿山的生态问题,建立废弃矿山生态评估指标体系,并借鉴生态效益评价模型对降雨侵蚀力、地质灾害、水质、植被、土壤、土壤保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交通通达性、周边产业聚集度和历史价值等11个指标进行计量评价;同时结合武汉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的现状以及相关案例,总结出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的生态复原、复绿复垦、景观再造和综合利用四大模式,并展示了基于生态评估得分的相应模式的规划探索。该书以图文结合、数据分析、成果展示并重的表达方式,对武汉市废弃矿山生态修复规划以及实践成果给予了呈现,旨在与行业内外各界人士共同探讨、见证武汉市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的发展历程。 湖北省城市规划协会秘书长解孝成认为,目前讲述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的相关图书较少,该书通过武汉市的相关成功案例,总结经验与教训,为武汉市及其他城市的废弃矿山治理都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活动最后,参会人员前往灵山生态文化旅游区实地考察,在奇山、潭水、森林、田园、湖泊、草甸、花海、矿洞、村湾中,感受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成效,以及“绿色转身·废弃矿山重生之路”的现实意义。